2014年3月23日星期日

有生之年 2



「有生之年」第四篇 再臨香江
文章日期:01/27/2012 04:56 am



很佩服老一輩的人,他們沒有先進 GPS 的導航系統,沒有發達的交通公路網絡,沒有快速的乜鐵物鐵運輸工具,靠的是一個善長記憶腦袋、一張善巧問路咀巴和一雙實用可靠的腿,即使是太平盛世、或是戰亂國危,在康莊大道、坊間小徑和羊腸山路,南來北往,通行無阻。雖然如此,途中還是會遇上兵賊之災,番山涉水等難,但老一輩的先行者,他們還是經歷種種困難,行出他們為願望和理想的每一步。



父母親離開了韶關,由粵北返回省南端的南海縣。當時日軍經已佔領了廣東省大部份地區,國民政府則龜縮韶關,建了一個臨時省會。南端珠江三角洲是魚米之鄉,軍政必爭糧給之地,日軍怎會放過。同樣,中國軍民何嘗能這容易拱手相讓。畢竟,中國遼闊國土,怎樣霸道的侵略者也不能全吞,在這片土地上,活躍在河道間有抗日戰爭時期著名的「東江縱隊」。東江縱隊,全稱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,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,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支抵抗日本軍隊的游擊隊,主要活動在廣東東江下游的惠陽、東莞和寶安一帶,以及香港和廣州的周邊地區。



東江縱隊


返抵家鄉的父母親,眼見鄉間祖祠都被日軍燒毀拆掉,取去青磚建炮樓壘堡。父親還是血氣方剛,想北上參軍抗日或是加入游擊隊,最后還是不能成行,有了家室成為了一個負累。另一個原因曾是國軍警長的他,能否這容易加入共軍游擊隊?不當作奸細才怪!父母親在家鄉呆了一些日子,兩口子皆少年時離開鄉間,父親十二、三歲在香港學師做皮鞋,母親也是年少時到廣州為富裕人家做小婢,兩人皆不事務農。最終他們決定到香港去。


就在他們動程前夕,日軍投降,中國抗戰勝利了。父親帶著身懷六甲的妻子,兩人各靠一雙實用可靠的腿,番山越嶺,涉水渡河,重臨香江。



「有生之年」第五篇 無知覺間
文章日期:01/30/2012 08:42 am



我母親當年二十五歲,揹著的是兩個月的我

一九四九年八月的一個晚上,天空上沒有什麼特別的奇像,沒有彩色的祥雲、北斗星沒有特別的光、月亮也沒有特別的圓和大。在地面上有三個人,人力車夫拼命的拉著一輛人力車往醫院的方向跑,我父親拼命的跟著這輛人力車後面追,人力車上我母親拼命的忍著臨盆的陣痛。個多小時後,現正提著筆寫「有生之年」這故事的,一個極普通的人在無知覺間,來到這個人間。



當年家境的確很窮,父母親從內陸遷移到香港後,大哥出世了,翌年、二哥跟著出生。父親經營小鞋廠因父嗜賭輸掉了,不知是他好彩頭,還是幸運,他加入了香港政府當時稱為醫務衛生處的西營盤國家醫院工作,又是因為他讀過書的原因,當了一個「管房」,每個月有九十八元薪金,他經常掛在口邊說,以前出糧時他用兩元換一張百元紙幣,真抵!在五十年代,有近一百元月薪,足夠養活一家大少,但可惜,他不單輸掉了以前積蓄建立的「志成鞋廠」,加入政府後還嗜賭如命,能給家用養妻育兒的有多少呢?母親有了第二個兒子便出外工作,在一家名為「華強膠廠」做工,我祖母也從鄉間來到香港,幫助照顧剛一歲的大哥。一家人就住在一個唐樓的冷巷床位。一個不是笑話的「笑話」:有天,父親賭累了、沒錢了,回到「家」中,見床位上多了一個初生小孩,他問我祖母是誰的孩子?他就是他自己的第二個孩子。真「笑話」!



還可幸的,我將出世時,是父親跑著送母親到廣華醫院,不過,一向跳皮反斗的我還是開了個玩笑,就在醫院門前出來看看這個世界。



我正式有知覺、或者說是有記憶......或許說能記憶所及的,應該是三歲開始吧!新年當然說新年的故事。家雖然是窮,我年小時每個新年母親都給我縫新衣。我記得是三、四歲那個新年吧,母親替我做了套有吊帶工人褲新衣,大年初一給我穿上,穿好了著我給父親看看,我問父親﹕「好看嗎?」怎料父親竟故意說﹕「不好看!」,我小眼一紅,嘩的一聲哭了出來,連跑帶滾的倒在母親的懷裡。



日後,母親常告訴我,我年紀小的時候凡扭計淘氣、不開心,我會用我的小頭在母親的肚皮外鑽,彷忽要鑽回她的肚子內似的。我記憶所及的也記得是這樣,可能當時我知道,媽媽的肚子是我最安全的地方。




「有生之年」第六篇 斗室蝸居
文章日期:02/09/2012 02:16 am





記得年少時,有次與父親走在街上,父親突然問我:「你知道怎樣分別香港戰前舊樓和戰後才興建的唐樓嗎?」我當然敵不上父親這個老香港。我知道反正我問和不問,他都會告訴我,就好像現在一樣,我一定會講下去。



在香港政府歷史網頁找到了這一張照片,應該是灣仔一帶,照片中建築物的「騎樓」,有柱直接在地面支撐的就是戰前舊樓,由「和昌大押」向右一連四個單位就是。電車對上的是戰後唐樓,即現時最搶手最熱門改做「劏房」的首選建築,它的騎樓是沒有落地企柱支撐。很有趣是在照片的最右側,一幢七十年代建築,連接著戰後唐樓位置,還隱約看見一支戰前樓宇的企柱。(看見嗎?)這可能是還有一幅舊建築物的「遺」牆在那裹。在土瓜灣區,我也見過一支獨柱支撐著不知是何因而尚遺留在兩建築中間的獨牆。



記得年少時,我就是住在和上面戰前舊樓一模一樣的建築物。一家六口租了舊樓公家泠巷(走廊)的一個床位。一個床位?沒有錯!記得以前有個粵語殘片叫「可憐天下父母心」,吳楚帆和馮寶寶主演,就是說「一家八口一張床」。晚上,大哥和二哥跟祖母睡床下底,父母和我這個孻仔當然睡「高廣大床」啦!拉一張布帳成為了有限的私人空間。後來有住客遷出,轉租了一個「板房」,是八呎乘十呎共八十平方英呎。真好,它有一扇很大的朝南的窗,雖然是八十平方呎,比起冷巷的一個床位好得多大得多!



這個戰前建築經已比較現代,是三合土的,比舊一些的用磚做牆、柱,用瓦蓋頂和用木做樓層和樓梯安全得多。後者若遇到火警就一發不可收拾,直至「燒通頂」為止。當年的居住環境說差,但還不比現時的「劏房」這惡劣,因為有公用走廊、廚和廁。雖說是房子大了些,睡床是一個大問題,父親不知從那裹請來一位木匠朋友,看他在房中用木尺子量量度度,過了幾天,拿來了一批預制的木材,如是者這件勘那件,這塊連那塊的建立了兩張巧奪天工的碌架床。他用較窄的地面來安兩張成〝 L〞狀的床,大的床下層四呎深(上層五呎深利用空間存放雜物)六呎長,小床是兩呎半深同樣是六呎長,床疊床的用盡了八呎的長度,兩張床都沒有梯子,因為是床疊床,由這張跳到另一張,跳來跳去便可以上到「頂層」,最適合頑皮反斗的犯事精(我,媽媽最喜歡親暱的這樣叫我做「犯事精」,即專闖禍的人),床的對面就是朝南的窗,可以看到維港的「大火船」。祖母的床是臨窗〝朝行晚拆〞,父母親入主大床的下層,兩位哥哥割據小床的上下,我....... 還不是「高廣大床」大床頂層的大王。唔怪得兩哥哥稱我做「大王眼」,點解?唔知!順口掛。


「孤高城‧雨中家」故事,經半年多書寫,得到你們的支持,最終回經已在前幾天上架。雨中淋這幾天在等,等待一位幕後朋友為文章的最終回校對,以前的二十四回都經過這朋友花很多時間逐字去檢視,他就是雨中淋中學同校學長....白田先生,終於學長為最終回校正了。雨中淋感謝之餘,先送了白田學長「孤高城‧雨中家」的合訂本乙份。
這個合訂本全53229字共133頁,電腦容積1.79MB。如果各位網友想要一套,可留一個電郵地址給雨中淋,老雨便將合訂本經電郵傳送給你。
雨中淋的電郵是 kentluk3@gmail.com




16 則留言:

Unknown 說...

「大王眼」,你冇理由唔識點解,
亞爹系犯事精,
細個時我有花名叫~雞眼派掌門人, 及臭豬妹. 我亞爸一激我就大聲喊. 咭咭

wei-wei 說...

waiting for your .

wei-wei 說...

waiting for " 有生之年 " 3 page.

五味軒 說...

「大王眼」即樣樣都要霸,小霸王是也!

五味軒 說...

妍瓦:大聲喊一定好管用,吾係喊嚟做乜,咭咭............

凌子卉 說...

謝謝無私分享。
一個人一個故事,一家子一個家史。
故事不盡相同,家史各形各色。
但都是一樣的血淚史。
看了很感受感動。

Stella Luk 說...

約三歲時候,亞姨替我做了套有吊帶工人褲新衣,穿上凖備去照相館拍全家福,父親看見大讚我漂亮!
我估計當時很流行有吊帶工人褲!

人在雨中淋 說...

百厭乖女正一大喊十、喊起嚟天昏地暗、日月無光。亞爹係犯事精,亞女係犯事妹。

wei-wei 說...

Kent, have you seen this? http://youtu.be/2j4VOuqCo7w

人在雨中淋 說...

這可能是當年流行嘅童裝、因為可以做鬆身一點便可以多穿幾年。宗姊着乜都靚嘅啦,仲使講嘅!

人在雨中淋 說...

作為一個筆者,老雨只是想分享兒時近乎忘失的記憶寫出來、是家史,也反影當年的民生動態,當然主題還是由雨某眼中的世界和週邊事物說起嘞。

人在雨中淋 說...

可想而知老雨當年是「孻仔拉心肝」,兩個亞哥都要讓路.....大王眼!

人在雨中淋 說...

對這位法師,雨中淋不敢也不想作任何評論,也不敢亦不想作任何接觸。

Shu Siu (如心恕也) 說...

雨兄, 那個時候有98元真的是高級到不得了, 好似在60年左右, 一般打工仔都只不過係幾十到一百多些......

wei-wei 說...

Oh! I see.

人在雨中淋 說...

當年一個校長都只不過百五元月薪,政府工會好啲,所以叫做鐵飯碗,記得嗎?當年真係咁叫嘅!